王俊,男,汉族,1958年8月生,江苏常州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7月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文系陆地水文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7月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任长江委水文局局长、党组副书记,受聘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IHP)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及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评审专家、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河海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曾荣获长江水利委员会首批治江事业重大成就奖,2012年获批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2013年获批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参加工作以来,致力于工程水文、流域规划、水文水资源评价、水文预报、水文管理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在工程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工程水文方面,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写及修订了部颁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参与了包括长江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相关工作,近年来一直负责以设计洪水为主的工程水文专业的审查、核定。
在流域规划方面,作为水文专业规划负责人主持或协助主持编制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金沙江干流综合规划》、《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长江口综合治理规划》等十多项大型流域规划的专业部分。
在水文水资源评价方面,是第二次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水资源评价的专业主持人;近年来,作为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承担并审查了数十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防洪影响评价。
在水文预报方面,自1994年以来长期主持长江流域水文气象短、中、长期预报工作,历次大洪水尤其是“98长江大洪水”的预报均达到了准确及时的要求;此外,为国标《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主要起草人。
在水文技术创新方面,主持的“长江委水文局118个中央报汛站自动报汛”2005年7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成功实施,使水文报汛方式实现历史性突破,并获得了2007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主持开展的长江水文测验方式方法创新工作,以“与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为原则,从简化规范要求入手,从水文水资源、洪水预报等需求分析,从误差理论深入,以水文测验精度、水文测验需求、规范适应性和技术管理等专题研究为支撑,优化流量、泥沙测验方案,使用先进的流量、泥沙测验技术,实现了水文巡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局共完成89个测站6大方面共计261项技术创新成果,有效地简化了单站测次(单站从目前的80-300次/年向国际6-8次/年靠近),增加了站网密度,改善了测验条件,提高了测验手段,从而达到了精兵高效的目的,极大地促进长江水文事业可持续发展。
在科技奖项方面,主持完成的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长江防洪系统水情监测预报技术研究》获1996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长江防洪报汛自动化技术研究与实践》获2007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通用型水文预报平台开发与应用》获200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汉江水文水资源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截流龙口水文预报研究》获201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水文信息资源统一组织平台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2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三等奖;主持完成的《长江入海控制站水沙通量实时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获2013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公示中)。
在重大科研专项方面,2002年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洪水特征与减灾方法研究》;2004年协助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与环境变化耦合机理研究》;目前正在主持的有“973”计划项目《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过程与机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分布式新安江模型实验应用研究》等。
在著作论文方面,编著了《水文应急实用技术》、《水文情报预报技术手册》、《长江水文测报自动化技术研究》,《水文分析计算与水资源评价》等专著6部。近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有《水文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地震诱发堰塞湖的应急水文分析方法与实践》、《长江流域水旱灾害》、《1998年长江暴雨洪水》、《1998年长江洪水及水文监测预报》、《三峡工程入库洪水研究》、《全球变暖对长江洪水的可能影响及其前景预测》、《长江洪水与全球变暖相关及其前景初步预测》、《Flood Characteristics on Changjiang River and Counrensures for Flood Contral》等,是《三峡工程气候效应综合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责任编辑:网管
关闭